假如突然让我用“山倒”和“抽丝”来造句,“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会将其它对手击败,马上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因为这的确是一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按照我通常面对问题的方式,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分析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

一般这个问题的原因都是买了书不读,但最近我自认已经有了一点阅读习惯,所以趋向于不承认这一点,所以只能从其它地方找找原因,高估了自己的阅读量和速度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借口,本来一周为自己准备一本书就足以占据所有的阅读时间,但每次因为“这本书我应该读”念头买下的书早已超过了这个范畴,也就有了现在这般局势。

按照常理,接下来我的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稍微一看便能明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无非三种:

  1. 少买少读
  2. 花更多的时间去读
  3. 在同样的时间里用更快的速度去读

我从来都是一个贪心的人,所以第三种方式也就成了首选,但光有这样的想法是不行的,还需要一些方法来让这种方式成为可行方案,比如我刚刚合上的这本《快速阅读术》。

阅读缓慢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也是许多人打开这本书的原因,开本看到作者最开始的阅读速度,我都有点难以置信,五分钟一页,但是使用了快速阅读术后,竟然突飞猛进成一年七百本,想想今年自己的flag是四十本,只够别人20天左右的阅读量,着实有点汗颜,也对这种方法充满了好奇。

1

在开始讲这种阅读方法之前,首先要知道适应的书籍,这本书里,将书分为了三类:

  1. 不必读的书

    划分到此列不是笃定这类书全都没有价值,而是暂时而言,不是自己需要的书

  2. 无法快速阅读的书

    如小说,随笔,漫画等具有较强故事性的,不能跳跃式阅读的书

  3. 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贯穿全书线索较少,相对独立章节较多,不论从哪里开始阅读,都能有所收获,也是本书探讨的对象

而快速阅读术所适应的书,当然就是第三种,可以快速阅读的书,你可能会有担心,那不能快速阅读的书该怎么处理呢?其实大可不必担心,一般我们以学习目的读的书,几乎都是可以快速阅读的。

2

想要开始快速阅读,首先当然要知道为什么自己读书慢,慢在什么地方。

通常,我们拿起一本书,下意识的动作就是仔细阅读,逐字逐句,对书中的一切都贪心索取,希望能够一字不漏地将所有内容“刻”在脑中,所以我们阅读慢的原因,不过是被“仔细阅读”所束缚,然而还有一个令人心酸的真相是,阅读速度与理解速度,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试着回忆一下一年前读过的某一本书的内容,你可能除了书名,没有任何印象。

与其逐字逐句的希望“复制100%”,还不如“邂逅1%”

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里讲的是一种一目十行,百行的方法,到这里我才明白,几乎所有人的阅读速度都是相差无几的,真正造成我阅读慢的原因,从来不是我看得太慢,而是我想看的内容太多。

找到了阅读缓慢的原因,就要转变这种思维,要明白哪怕一次阅读只留下一处深刻的印象,这次阅读也是成功的,而不要对此期望过高,试做比较,你花费了两周的时间,用“仔细阅读”的方式,读完一本书,一年后剩下的内容能有个2%-3%已经是很不错的成效了,但同样的时间,如果你用“快速阅读术”,在两周完成10本书的阅读,一年后每本书留下1%,相较之下,同样的时间成本,后者明显更划算。

读书不过是在获取每本书里的知识片段,只有提高阅读量,才能积少成多,汇江成海。

因为我们对读书 的态度太过一本正经,才无法摆脱仔细阅读的窠臼,到这里作者提出一种新的读书方式,叫做“流水式阅读”,让读书像听音乐一般,只在脑海中流过,而不再是以为只想将所有内容存储在脑子里。

用通俗的话来说,流水式阅读就是用浏览新闻网页,微信公众号的方式来阅读,回忆一下,在看微信公众号推文的时候,你的阅读状态是怎样的,如果将这种方法放到读书里,自然快起来了。

3

你当然会说,我一天看几十上百篇公众号文章,什么都没记住,用这种方式读书,也会一样徒劳无功,不要着急,这两者之间,虽然都是采用跳读的方式,但还是有一定区别,对于流水式阅读,跳读也是有法可依的。

比如,对于流水式阅读来讲,书中的作者自述如果是用来说明本书和其他书的区别的,文中为了印证理论观点提出的事例和渲染期待和危机情绪的夸张表达都是应该被跳读的,因为错过这些,并不会影响你对整本书的把握,流水式阅读的具体放下如下:

  • 拿到一本书,首先要通过阅读序言来决定是否需要阅读这本书,如果觉得不需要,一定要舍得舍弃,对于目录种包含大量信息的书籍,仔细阅读目录,这相当于整本书的脉络。

  • 读章节的最初5行和最后5行,去推断其中内容,一般商务类书籍、畅销书籍一般都采用开局提出观点,中间举例说明论证,结局再次确认主题或观点的结构,所以才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节约时间,还能规避漏读有价值的内容,如果发现前后内容无法推断出中间内容时,再回过头去读中间内容。

  • 开始读书时,要想清楚自己想要通过这本书有什么收获,并且只以此为目的,以搜索的方式进行流水式阅读,往往能够抓住自己想要的要点。

  • 阅读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对当前阅读的内容做出评判,从而决定阅读速度。


读书从来不是一个只进不出的过程,不然读者也就成了貔貅,读书如同呼吸,要读书输入的同时,写读后感输出,具体为:

  • 一行采集

    记录下令人心动的段落

  • 一行精华

    一次阅读,就是一次寻宝的过程,读完后细细评味,这本书的所有价值,皆凝聚于这一行

  • 一行评论

    留下一行感想,给日后的自己,再拿起这本书时,一册记忆就此唤醒

最后,还需要对自己的读书轨迹进行自我评定,每读完12本书,就回顾一次自己的读书足迹,其实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一行采集,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并甄选出最佳书,并且在月度,季度和年度再次甄选出最佳中的最佳,找到最值得读的精华。

4

有了如此方法,就差开始读书了,我们理想的阅读状态通常是这样的,找一个闲暇的午后,阳光正好,斟上一杯茶,翻开一本书,到处都是一股惬意的味道。

但是惬意的背后,却是找不到这样的时间,很多人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读书时间,而是选择有时间就读书,终于一个月过去了,书签还夹在十多页的位置。

所以,要想有时间读书,就需要把读书这件事情融入生活中,每天固定时间读书,比如每天起床之前,先读半个小时的书,或者坐地铁公交的时候,关掉其它软件,打开一个阅读APP。

只有将书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才会有时间读书。

5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快速阅读的方法,就差实践了,作者提出了“一周6本,一个月25本,一年300本”的计划,这时回头看看自己山倒般买回来的书,稍微计算一下多久能如水一般流尽,就得开始选书读了。

大多数人都有陷入过“无书可读”的窘境,所以,既然有了快速阅读术,就要有相应可读的书籍。按照上面的计划,以一天一本的速度阅读,一周就有一天的自由日,这一天不必读书,但是要制定下一周的读书计划,有一种说法是:提高商谈效率的最佳办法就是在之后安排好其它计划,阅读也是如此。

选书的第一步是制定选书标准和读书方式,如果选择快速阅读,排出第一类书之后,还有两种书可供我们选择阅读,如果选择过多不能快速阅读的书,那么这个计划几乎无法实行,应该做一个9:1原则,选择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占九成,而不能快速阅读的书则占一成,然后两种书之间穿插阅读,并且集中阅读一本书的时间不超过10天,如果实在没有读完,放到间隔后面的那个十天里。

如果你每次都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书,一段时间后,可能你会发现,自己想读领域的书变得越来越少,所以要在每周的计划中插入一两本“新鲜书籍”,并且可以从各种月度书单,年度荐书或者别人推荐中找书读,经过了一次的筛选,可以品尝到他人的口味,也可以邂逅好书,拓宽自己的阅读领域。

不要只是去阅读新书,那些经受过时间考验的书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不要只拘泥于自己小小的书架,走出去,到图书馆,到旧书店,去邂逅更多书籍,去开启一次寻宝之旅,当然,现代是信息社会,手机阅读也可以作为其中一个拓展的选择,顺带一说,现在我的阅读场景正在慢慢从纸质书转移到电子书上。

前文提到过,书籍中有一些是不能快读的,但是就此抛弃这类书当然是不可取的,阅读可以快读的书,是为了提升自己,所以我们需要快速从中提取要点,而阅读不可快读的书,比如小说,散文等,是为了追求心灵愉悦,所以这类书也是阅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当然这类书一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它们应该被安排在自由日阅读,当然也可在平常和快读书籍并行阅读,以丰富我们的阅读生活。

6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书架上的书开始累积,如果能够按照前文一年三百本书的安排读下去,一年下来,书架上书的数量已经可观,我们大都认为,一个满满当当的书架似乎能显示出自己的满腹经纶,但是,看着这一排排的书籍,试问自己一声,这些书,我还是再次翻开吗?,并且,如此多的书,再累积下去,怎么可能保存得起来,所以,定期清理书籍也是读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并且,当书架空起来后,我们会更加期待新书占据那里的空间。

既然读书是“流水式读书”,管理书籍也应是同样的道理,让书也流动起来,享受这份读书的过程,而不是拘泥于自己有多少存书,就算哪天想起哪本被处理了的书,也能轻易再买回来,所以养成三个月整理一次书架的习惯,选出哪些书可以离开自己,哪些书不再值得珍藏,给自己的书架定期减肥,也能从剩下的精华中看清自己。

最后,作者提到,从来,书都不是必读不可的,选择读书,是因为有书相伴的生活,比起没有,要更加快乐,如果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物,为的是修生养性艰苦修行,怎么还能享受阅读,不能享受阅读,又怎么能从中有所收获。

订阅


微信搜索"误入理工科的疯子"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